10月14日,为共话同窗情谊、激励后辈学人,凝聚校友力量、深化学术研究,我校举办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以下简称“留日预校”)建校45周年院士校友论坛活动。1983级本科生班第五期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公共技术中心生化分中心主任马光辉,1984级硕士生班第三期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忠范,1991级博士生班第三期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江雷,1991级博士生班第三期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沈学顺,1992级博士生班第四期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学思,1980级本科生班第二期校友、辉粒药业(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平应邀回访母校,出席校友论坛。我校校长兼留日预校校长徐海阳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由我校副校长邬志辉主持。留日预校全体师生聆听了本次论坛。
徐海阳在致辞中向各位校友的出席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校友取得的杰出成就表示衷心祝贺。他指出,留日预校是唯一由中日两国政府合办,面向各类赴日留学预备人员进行基础日语强化教学的专门学校,也是两国政府间教育合作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对于增进教育与文化交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表示,各位杰出校友早年间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发展并为强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爱国情怀。期望各位校友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与昔日同窗共叙情谊,为后辈学人传经送宝,指引年轻后学坚定前行。他希望,全体同学能以优秀校友为榜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贡献智慧和力量。
论坛上,马光辉、刘忠范、江雷、沈学顺、陈学思等五位院士校友先后分享了求学故事与科研见解。
马光辉深情回忆了自己在留日预校的学习经历及其对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并结合自身在日期间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寄语广大学员,科研要做细做好。她以自身深耕多年的微球研究领域为例,强调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嘱咐学弟学妹们要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将小事之微不断做大,将研究成果推向实际应用,为人类造福。
刘忠范以“兴趣、机遇与选择”为题,向在场师生分享了自身艰难坎坷的求学经历及石墨烯研究历程,诠释了兴趣和选择的重要性。他指出,应提升研究的品位,做真正有成就感和获得感的实际研究,并表示要做到出类拔萃,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找到真正的科研兴趣。
江雷以生动的事例分享了赴日留学及跨文化交际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他通过回顾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指出中日两国文化相通,要建立中日友好关系,同时树立民族自豪感,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发展做贡献,努力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沈学顺长期从事数值天气预报和业务系统工程研究工作,他的开创性工作使我国天气预报的核心科技实现了从引进到完全自主可控、自立自强的巨大跨越。他结合留学与研究的经验体会,鼓励年轻学子,要多参与交流、多领域磨炼、注重基础和细节,并表示赴外留学是个艰苦的过程,要经得起打磨,受得住煎熬,要放低姿态,虚心学习,打好基础,踏实做事,把握时机顺势而为。
陈学思分享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对未来的展望。他强调,国际交流是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呼吁广大学子真正投身于那些具有实际效用和价值的项目,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促进科技的融合创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邬志辉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东北师范大学和留日预校为各位校友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而骄傲、振奋,母校也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各位校友的发展。
留日预校办学四十五年来,培养了以15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大批杰出校友。本次院士校友论坛是留日预校为庆祝建校四十五周年所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各位院士校友言辞恳切的发言,点燃了在场学生对未来学术研究的强烈热情,拓宽了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坚定了后辈学人追求卓越的抱负。
校友论坛结束后,刘忠范、江雷应邀主讲了“东师大师公开课”。他们分别以“石墨烯新材料:上货架才是硬道理”“离子/分子量子态:生物超低能耗的高效能量转换/信息传输物质合成以及经络系统的量子视角”为题,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广泛引用实例,分享前沿科技成果与教学科研心得,将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融入报告,为全校师生在科研道路上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沈学顺到访我校地理科学学院,详细了解学科发展情况。他为学院师生做了题为“人工智能给天气预报带来新机遇”的学术报告,系统阐释了“数值预报”的概念及在科学研究中的发展与应用,并与多位师生进行了现场互动,鼓励大家打牢学科基础,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努力实现科研创新。
马光辉、许平到访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与学院负责人交流了解学院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他们对糖复合物教育部工程中心在糖复合物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及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鼓励师生继续依托长白山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人参等特色物种,加大研发力度,运用创新技术深入挖掘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糖复合物,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
江雷、陈学思与化学学院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学院的发展方向做出指导。他们与青年教师代表分享了各自的人生经历,鼓励青年学者坚定科研信心,做有创新、有意义的科研活动。
刘忠范作为我校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本次返校期间详细了解了实验室建设近况,并与物理学院相关负责人和教师就科研创新、研究选题方法、科研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期待学院从“领域研究”向“专项技术攻关”进一步聚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产品的实际需求和性能指标为牵引,以长期坚持、不懈努力、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加快推进应用基础研究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